20141107
今天(2014年11月7日),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冬节气,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意味着秋冬季节开始举行“交接”仪式,我们将逐渐走进冬天的怀抱。
今日立冬:秋冬“交接” 注意防寒保暖
立冬时节,秋冬开始“交接”,秋将逐渐走远,冬将逐渐走近。冬天来了,天气寒了,大家应该注重防寒保暖,做好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准备。今日一早,小编就收到消息,有同伴感冒挂彩了。立冬还没来呢,就已经“中枪”了,这寒气不得不防啊。
虽然立冬来了,不代表冬天就来了,但也提醒了我们,快入冬了,要做好过冬准备了。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相差很大,北方可能已经下雪大冷冬了,南方还是一片穿着短袖裙子的状态。但这都不影响我们关注天气变化,给身体做好防护措施。
立冬一来,小编就赶紧给大家温馨提示:多喝水多喝水。专家表示,冬季天气干燥,人体非常容易缺水。经常喝白开水,既能保证机体的需要,还能利尿排毒,帮助身体消除废物。冬天的时候,虽然我们的排汗排尿会减少,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,我们仍然需要水分的滋养。因此,多喝水是冬季养生第一条哦!
秋季深入的时候大家应该能感觉到,风很大很凉,吹得人感觉都要面瘫了。而冬季的风与秋季相比,又多了一层寒,所以冬季的养生重点,是要注意防寒保暖。因为冬天天气寒冷,很容易诱使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,即使不是,也要注意预防感冒。冬天的时候,大家都觉得冷,所以天天保持门窗紧闭,这个其实是不对的。冬天养生环境的重点,是要注意开窗换气,保持空气流通,避免细菌的滋生。而且,寒冷时节室内外的温差太大,人体需要有更多的能量来适应这种温差的变化,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攻击。所以,空气流通方面要做好,远离细菌。
说到防寒保暖,或者防病措施,饮食起居问题是最常关注到的了。立冬时节,我们民间很多地方都有进补的习俗,称为“补冬”。我国传统中医认为,立冬到来,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以冬眠状态,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。人们通过进食高热量的食物,可以调和体内阴阳,提高自身对寒气的抵御能力,并为来年的开春养精蓄锐。
冬季养生重在进补,而进补又重在养肾。不过进补要注意科学手法,不可盲目。比如选择药补的人一定要遵医嘱,一人一法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进补的食物选择喝方法也不尽相同。专家提醒,冬令进补时,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,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、花生仁加红糖,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,以调整脾胃的功能。
这个时节防寒保暖还有一个重点,就是做好足部的保暖措施。俗话说,寒从脚底生。人体足部是人体最远端,脂肪薄,保暖能力差,最容易受寒。中医认为,人体足底穴位与内脏的关系密切,如果足部受凉,可引起感冒、腹痛、腰腿痛、痛经等疾患,所以要注意足部的防寒保暖。冬季健脚即健身。
冬季养生还有一个问题也不能忽略哦,那就是睡觉!冬季养生的重点之一,要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早睡以养阳气,迟起以固阴精。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,冬天应该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,所以睡眠质量要保证,睡好很重要。所以,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“养藏”。
相关阅读推荐:
冬季补肾养生的食物有哪些
冬至:数九寒天宜御寒养藏益阴补阳(责任编辑:石衣)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