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康网
疾病专题

感冒

首页 > 中医科 > 感冒 > 治疗 > 正文

中医如何对感冒进行辨证施治啊

来源:| 作者:| 发布时间:2015年11月25日


感冒是以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。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恶寒、发热,脉浮等为主要特征。病情有轻、有重,轻者一般称为伤风、重者称为重伤风。如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,证候多相类似者,称为时行感冒。 西医所称的普通感冒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流行性感冒,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。

中医如何对感冒进行辨证施治啊

 [病因病机] 感冒的发生,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,侵袭肺卫所致。 外邪这中,以风邪为主,风邪虽为六淫之首,但在不同的季节,往往挟时气而入侵,如春季这温,夏季之暑,秋季之燥,冬季之寒,霉雨季节之温。

但若气候失常,如春应温而反寒,夏应热而反冷,秋应凉而反热,冬应寒而反温,即所谓“非其时而有其气”。非时之气挟时行病毒伤人,则不限于季节性,且病情多重,往往互为传染流行。 至于外邪侵入人体是否引起发病,关健在于正气的强弱,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。如生活起居失常,冷暖不调,或过度疲劳,或肺系素有不足,致肺卫功能失常,卫外不固,则易为外邪所客,尤其在素体偏弱的情况下,稍有不慎,则更易感受外邪而发病。但若气候突变,寒温失常,六淫及时行之邪肆虐,超越机体适应能力,即可引起发病。此外与体质的差异也有密切关系,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,阴虚者易受风热、燥邪,痰湿偏胜者易受外湿。 由于上述原因,故证候表现各异,临证以风寒、风热两大类为多见,并有挟暑、挟湿、兼燥(温燥或凉燥)以及体虚感冒等不同证型。 外邪袭表,伤及肺系,肺卫功能失调,为本病的基本病机。肺主呼吸,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,喉为其系,开窍于鼻,外合皮毛,职司卫外,故外邪袭入,从口鼻、皮毛入侵,则肺卫首当其冲。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的症状。卫表不和则见恶寒、发热、头身疼痛等证,其病理改变又有所别,如感受风寒湿邪,则皮毛闭塞,邪郁于肺,肺气的宣;感受风热暑燥,则皮毛疏泄不畅,邪热犯肺,肺失清肃。且在病变过程中还可出现寒热互相转化或寒热兼挟的复杂情况。 [诊断鉴别] 根据典型的肺卫症状,结合气候突变伤风受凉病史,或有时行感冒的流行,即可诊断本病。 感冒就砯意与伤寒太阳经证及风温邪在肺卫证相鉴。伤寒太阳经证与风寒感冒,均属外感风寒,邪在肌表之证,但伤寒太阳经证证邪甚而深,遍及经络,且有六经传变规律,而风寒感冒则邪轻而浅,只犯皮毛,无六经传变之特征,二者同中有异,不难鉴别。风温初起与风热感冒相似,但风温病热急骤,病情较重,热势甚,汗出后虽暂降,但脉数不静,身热旋即复起,可传变入里。但风热感冒一般发热不高,病情多轻,服解表药后多能出汗,汗出身凉脉静,少有传变。 [辨证施治]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,尤以春冬为多见,临床表现,初起一般多见头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声重、喉痒或痛,继则恶寒发热,身痛咳嗽。病程约5-7天,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,时行感冒常突然恶寒,甚则寒战、高热、周身疼痛,全身症状明显。由于感有轻重,体质有并异,四时六所有别,因此脉证表现又不尽相同。临证首当详辨寒、热。分清挟暑、挟湿,兼燥以及体质的不同,分别施治。现分述如下: 一·风寒 [证候] 鼻塞声重,喷嚏,流清涕,喉痒,咳嗽,痰多清稀,口不渴或渴喜热饮,甚则恶寒发热(寒重热轻),无汗头痛,肢体酸痛,舌苔薄白而润,脉浮,恶寒甚脉浮紧。发热时可见脉浮数。 [分析] 风寒束表,邪正相争,卫阳被郁,故恶寒、发热、无汗;清阳不升,脉络失和,故头痛,肢体酸痛;肺合皮毛,开窍于鼻,邪自外受,内应于肺,肺气失宣,上窍不利,故鼻塞声重,喷嚏,流清涕,喉痒,咳嗽;寒为阴邪,津液未伤,故咳嗽痰清稀,口不渴或渴喜热饮;苔白而润,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特征。但应注意,发热时正邪相争,亦可见浮数之脉。总之,本证主要为风寒束表,肺卫失宣所致。 [治法] 辛温解表,宣肺散寒。 [方药] 葱鼓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。 葱鼓汤中,葱白、淡豆豉通阳散寒,临证可加荆芥、防风、杏仁、苏叶辛温发散,宣肺化痰,用治风寒轻证。后方为辛温发汗之剂,方中荆芥、防风辛温散寒;柴胡、薄荷解表退热;川芎活血散风以治头痛;桔梗、枳壳、茯苓、前胡、甘草宣肺理气,化痰止咳;羌活、独活袪风散寒,除湿止痛。表寒重者,可加麻黄、桂枝以增解表散寒之力;头痛甚者加白芷、以散风寒而止头痛;鼻塞甚者,酌加苍耳子、辛夷宣肺通窍。 若风寒挟湿,证见头用如裏,恶寒而身热不扬,肢体酸重者,可改用羌活胜湿汤以袪风散寒除温。若证兼胸闷、泛恶、纳呆、苔白腻者,为兼内湿,宜加苍术、厚朴燥温醒脾。 若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,复感风寒,形成外寒里热之证(又称“寒包火”证),表现出风寒束表之见证外,更兼口渴、咽痛,咳嗽气急,痰粘稠或黄白兼,舌尖边红,苔薄白或薄黄,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疏风宣肺,散寒清热。并根据寒、热偏重情况增减药物用量。如外寒较甚,可加大麻黄用量,或酌加荆芥、防风以增宣散之力,里热较甚者,可重用石膏、酌加板蓝根、黄芩、鱼腥草、芦根以增清热之力。 二、风热 [证候] 发热有汗,微恶风寒,头胀痛,鼻塞涕浊,微渴欲饮,咽燥或红肿疼痛,咳嗽痰黄粘稠,苔薄白微黄,脉浮数。 [分析] 风热阳邪侵犯肌表,腠理不蜜,卫表失和,故有汗发热,微恶风寒;风热上扰,则头胀痛;风热上受,肺失清肃,则咳嗽,痰黄粘稠;风热熏蒸清道,则鼻塞涕浊,咽燥或红肿疼痛;证属表热,故微渴欲饮,苔薄黄,脉浮数。总之本证主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和所致。 [治法] 辛凉解表,清宣肺热。 [方药] 银翘散加减。 方中银花、连翘辛凉透邪清热;薄荷、荆芥、淡豆豉疏风解表以散邪;大力子、桔梗、甘草宣肺袪痰,利咽散结;淡竹叶、芦根清热生津。头痛较甚者,加桑叶、菊花、青葙子、苦丁茶清利头目;咳嗽有痰加浙贝母、前胡、杏仁宣肺止咳化痰;若痰稠黄加黄芩、瓜蒌皮、天竺黄、川贝母、知母以清化痰热;咽喉红肿疼痛者,去草荆芥、酌加板蓝根、马勃、射干、腊梅花、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咽;若见高热、恶寒、头痛、鼻干、心烦烦饮、舌红苔黄者,为风热重证,可加黄芩、石膏、知母以清热生津,使热退津回。成药用羚羊感冒片疗效更佳。时行热毒症状明显者,加大青叶、蚤休、贯众等增清热解毒之力。 三、暑湿 [证候] 身热、微恶风寒,无汗或少汗,肢体酸重或疼痛,头昏重胀痛,咳嗽痰粘,鼻流浊涕,心烦口渴,或口中粘腻,渴不多饮,胸闷泛恶,小便短赤,苔薄黄而腻,脉濡数。 [分析] 夏季感受暑湿,卫表失和,故身热,微恶风寒,无法或少汗,肢体酸重或疼痛;暑湿上犯清空,则头昏胀痛;暑热犯肺,肺失清肃,故咳嗽痰粘,熏蒸清道则鼻流浊涕;暑热内扰,灼伤津液,故心烦、口渴、小便短赤;暑湿中阻,则口中粘腻,渴不多饮,胸闷泛恶,结合舌脉表现,本证主要为暑湿伤表,肺卫失和所致。 [治法] 清暑袪湿解表。 [方药] 方用 新加香薷饮加减。 方中银花、连翘清宣暑热;香薷发汗解表,袪暑化湿;厚朴、扁豆化湿和中,共奏清暑袪湿解表之功。临证应根据暑热、湿邪偏盛情况于以加减。暑热偏甚者,可加鲜荷叶、鲜芦根、青蒿、黄连清解暑热;若湿邪偏重,湿困卫表,宜加藿香、佩兰、豆卷芳化透湿,里温偏重者,加苍术、白豆蔻、半夏、陈皮和中化湿;小便短赤加六一散、赤茯苓清热利湿。

[证候] 发热恶寒,头痛、鼻咽干燥,干咳无痰或少痰,苔薄白少津,脉浮为本证的基本特征。凉燥证见恶寒发热,无汗头痛,口鼻干燥但不作渴,咳嗽少痰,舌质正常,脉浮不数;温燥证见发热,微恶风寒,头痛少汗,口干渴,咽干痛,干咳无痰,舌尖边红,脉浮数。 [分析] 秋季感受时令燥邪,邪犯卫表,表卫不和,则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脉浮;燥邪犯肺,肺失宣降,“燥胜则干”气道失润,故鼻咽干燥,干咳无痰或少痰。故本证主要为燥邪袭表,肺卫失和所致。 由于秋令气候冷暖变化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,燥邪致病,在性质上又有燥从热化的温燥和燥从寒化的凉燥之分。凉燥偏寒,故恶寒发热,无汗、口不渴,舌质正常,脉不数等寒象抽重;温燥偏热,故发热,微恶风寒,口干渴,咽干痛,舌尖边红,脉数等热象偏重


[方药] 凉燥用 杏苏散加减。温燥用桑杏汤加减。 杏苏散药用功叶、前胡解表散邪;杏仁宣肺润燥;枳壳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宣降肺气,止咳化痰。全方具有透散而不致过汗,辛温而不燥烈,润燥而不腻滞的优点。对凉燥初起,可达表透邪,宣肺润燥的目的。若腠理闭塞较重,无汗身痛者,可酌加防风、葱白以增强透表之力。 桑杏汤药用桑叶、淡豆豉、栀子轻宣泄热;杏仁、贝母宣肺化痰止咳;沙参、梨皮养肺润燥,用于温燥初起,邪气轻浅之证。表闭较重者,可加薄荷辛凉透表;咽干红痛,可加银花、连翘、玄参、射干清润利咽,大便燥结者,加白蜜、麻仁清润通便。 五·阴虚感冒 [证候] 发热,微恶风寒,无汗或微汗,头痛心烦,口干咽燥,手足心热,干咳少痰,或痰中带血,舌质红,脉细数。 [分析] 阴虚之体,易生内热,感受外邪之后,多从热化,故见风热表证;由于发热汗出易伤阴液,故与之同时,阴虚见证亦更为明显。(待续)


[方药] 加减葳蕤汤 主中玉竹滋阴生津,以助汗源,润肺燥;甘草、大枣甘润和中;葱白、淡豆豉、桔梗、薄荷解表宣肺、止咳利咽,白薇凉血退热而除烦渴,诸药相伍,使滋阴清热而不碍解表,发汗解表而不伤阴。若表证较重,可加荆芥、桑叶以疏风解表;心烦口渴较甚者,加栀子、竹叶、天花粉以清生津除烦;干咳或咳痰不爽,加大力子、射干、瓜蒌皮以利咽化痰;如咳嗽胸痛,痰中带血,可加鲜茅根藕节、生地以清肺凉血止血。 若素体阴血不足复感外邪,证候既有头痛、身热、微寒、无汗或少汗的表证,又有面色不华,唇甲色淡、心悸头晕等血虚见证,舌淡苔白,脉细弱或兼浮。治以养血解表。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。若恶寒重加荆芥、防风、热重加银花、连翘。 六、阳虚感冒 [证候] 恶寒甚,发热轻,无汗或自汗,汗出则恶寒更甚,头痛,骨节冷痛,面色光白,语声低微,四肢不温,舌质淡胖,苔白,脉沉无力或浮而无力。

  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、山水相依的重庆市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